孟子的著作,孟子的文言文
作者:
李白 司马迁 班固 刘安 韩非子 列子 吕不韦 刘义庆 孟子 刘向 伽斯那 江盈科 李延寿 宋濂 杜甫 乐钧 蒲松龄 欧阳修 林嗣环 邵宝 梁羽生 龚敩 李洪 弘历 黎景义 郭印 陈献章 黄庚 刘辰翁 区大相 顾甗 张洵佳 陈掞 郭居敬 赵炅 曹勋 韩愈 朱翌 李纲 史达祖 谭宣子 秦观 陆游 苏轼 王勃 白玉蟾 魏宪 张元干 黄庭坚 张栻 周邦彦 朱彝尊 冯延巳 赵嘏 温庭筠 张子容 元稹 陆龟蒙 徐凝 张继 白居易 章孝标 朱熹 陶渊明 纳兰性德 李之仪 徐再思 文天祥 志南 乐婉 韦应物 王之涣 王建 王维 西鄙人 李商隐 李端 宋之问 孟浩然 金昌绪 柳宗元 祖咏 张祜 贾岛 裴迪 刘长卿 权德舆 王昌龄 王翰 朱庆馀 岑参 李益 杜牧 柳中庸 韦庄 张旭 张泌 陈陶 贺知章 刘方平 刘禹锡 郑畋 韩翃 顾况 王湾 司空曙 杜荀鹤 杜审言 沈佺期 唐玄宗李隆基 马戴 崔涂 常建 张九龄 张乔 张籍 许浑 皎然 刘昚虚 卢纶 钱起 骆宾王 戴叔伦 李颀 皇甫冉 秦韬玉 高适 崔曙 崔颢 薛逢 元结 丘为 綦毋潜 陈子昂 孟郊 周兴嗣 王应麟 项羽 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李延年 曹操 刘桢 徐干 曹丕 曹植 王粲 嵇康 阮籍 左思 张翰 吴隐之 谢灵运 鲍照 陆凯 谢朓 范云 释宝月 沈约 何逊 吴均 陶弘景 王籍 萧纲 阴铿 徐陵 刘昶 庾信 江总 薛道衡 孔绍安 柳开 郑文宝 王禹偁 寇准 杨亿 林逋 宋祁 曾公亮 梅尧臣 苏舜钦 张俞 李觏 王安石 程颢 刘攽 王令 张舜民 曾巩 萧德藻 孔平仲 道潜 晁冲之 张耒 陈师道 徐俯 吴涛 吕本中 朱淑真 汪藻 刘子翚 李清照 曾几 陈与义 岳飞 范成大 杨万里 林升 姜夔 徐玑 赵师秀 翁卷 戴复古 叶绍翁 刘克庄 郑思肖 杜耒 卢钺 谢枋得 王庭筠 元好问 陈孚 刘因 赵孟頫 杨载 虞集 揭傒斯 王冕 徐元杰 萨都剌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八节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七节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六节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五节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五节》译文:孟子说:“修养自己的心,最好的办法是减少欲望。如果为人欲望很少,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四节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三节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三节》译文:孟子说:“尧和舜,是本性的人;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节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一节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节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九节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九节》译文:盆成括到齐国当官,孟子说:“盆成括快要死了。”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八节》译文:孟子说:“诸侯君主们有三样珍宝:土地、百姓和政治权力。以珠玉为宝的人,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七节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七节》译文:孟子说:“有对布帛的征税,有对粮食的征税,有征发劳力的赋税。君子采用其中的一种,另外两种就暂时不用了。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六节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六节》译文:孟子说:“脱离墨家学说必然要归入杨家学说,脱离杨家学说必然要归入儒家学说。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五节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三节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二节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二节》译文:高子说:“禹的音乐超过周文王的音乐。”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一节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一节》译文:孟子告诉高子说:“山上的小路是断断续续踩踏出来的,有了独特的用途也就成了道路。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译文: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译文:貉稽说:“我被他人说得很坏。”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八节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尽心章句下·第十八节》译文:孟子说:“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是因为没有与两国君臣交往。”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七节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尽心章句下·第十七节》译文: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我们慢慢地走吧,这是离开自己国家的态度。’离开齐国,已淘渍的米未及烧饭就携离而去,这就是离开别国的态度。”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六节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章句下·第十六节》译文:孟子说:“人心的最根本是仁心,人心合于仁心,是人道。”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五节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三节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尽心章句下·第十三节》译文:孟子说:“不爱民而能够得到国家的人,是有的;不爱民而能够得到天下的人,从来没有。”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二节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尽心章句下·第十二节》译文:孟子说:“不相信仁爱的和贤能的人,国家的人才就会空虚;没有礼义,那么上下就会混乱;不搞好政事,财用就会贫乏。”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一节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尽心章句下·第十一节》译文:孟子说:“喜好名声的人,能把有兵车千辆的国家让给人。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便是叫他让出一碗饭、一碗汤,他不高兴的神情也会表露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