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天问复招魂
离骚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离骚》译文
屈原写出《天问》《招魂》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却仍无法将他的心意传达至君王面前。
哪里知道再奇丽的诗句,终究抵不过那小人的一句恶意重伤啊!
《离骚》注释
离骚:《楚辞》篇名,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在这首长诗中,诗人以其真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天问:《天问》为屈原被逐后,见到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之祠堂,四下游览之后,身体疲惫,于壁画下修养精神,抬头正看到所绘图案,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的长篇诗作。这是一首对天的质问诗,全诗包括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就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发出了一系列质难,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招魂:《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存在争议,一说屈原为“呼唤楚怀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而作;一说宋玉“哀屈原魂魄放佚”,因而作。
无因:无由,无法。
彻:穿透。通达,到达。
帝阍(hūn):天帝的看门人。《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此指皇帝的宫门。帝,天帝,诗中喻楚怀王。阍:宫门。
岂知:哪里知道。千丽句:许多美好的诗句。
不敌:敌不住。敌:抵挡。
谗言:指屈原遭谗人诋毁的言辞。
《离骚》简析
《离骚》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托古讽今,借咏叹屈原的遭遇,指斥统治者听信谗言,排斥贤才的态度,寄寓着诗人对时政的看法和怀才不遇的悲慨。全诗感情充沛,慷慨直言,对比强烈,简短有力,对爱国者的同情、对谗佞者的憎恨,在诗中显露无遗。
《离骚》赏析
这首诗以“离骚”为题,取其忧愁怨愤之意,抒写了吟咏《离骚》的作者、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身遭放逐,心系君国,但无由以达天听的不幸遭遇和孤愤情怀;抨击了奸佞谗毁忠良的丑恶行经,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历来吟咏屈原的诗作很多,为屈原的命运鸣不平,为楚国不用屈原而日渐衰落导致灭亡而感到悲痛。而这种鸣不平和悲痛又都是与诗人的身世遭遇连在一起的,诗中有诗人的影子在。一般在国之将亡以及遭逢乱世,这样的诗作尤其多。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这两句写屈原被放逐后,写下了许多表露中君爱国心迹的光辉诗篇,但没有办法呈送到君王身边,因而也无法改变君王受小人蒙蔽后的昏庸举动,这是多么的悲哀啊!上句的“天问”、“招魂”,都是屈原的作品。《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招魂》,屈原作于顷襄王三年。三年前楚怀王受秦欺骗,入武关而被拘于秦,逃跑不成,客死于秦。后秦欲与楚修好,归怀王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楚人同情怀王,除敌忾之心外,还因怀王囚秦时,不肯割地屈服,总算有些骨气。屈原曾受怀王信用,后来被谗见疏,但总希望怀王有所觉悟。怀王一死,楚国又面临亲秦、拒秦的斗争。屈原写作《招魂》,为楚怀王招魂,既认同楚人“如悲亲戚”之情,也包含了对秦的敌忾之心。作者是用屈原的这两篇诗名代指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下句的“无因”,没有途径、门路;“彻”,通,达到;“帝阍”,天帝的看门人,此代指楚王身边的人。这两句既写出屈原的忠君爱国,也写出屈原的满腔悲愤。屈原那么多的作品,作者没有选择屈原最有代表性的诗作《离骚》,也没有选择其它作品,而是用“天问”、“招魂”来代表,并且用一“复”字相连,表明屈原,问天天无语,招魂魂不至,那种满腔爱国之情无由以达天听的悲愤情怀蕴涵于“天问”、“招魂”的题面之下;一“复”字,更是把屈原忠君爱国的执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深沉地揭示出来。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这两句承上面第二句而来,“无因”二字,说明君王身边被一帮奸佞小人包围着,这种小人是多么的可恶!句中的“岂知”,哪里知道;“丽句”,指屈原华美的诗篇,次代指屈原的才华、才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这样的事实:“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的确是由于小人的谗言而使楚王疏远,离开朝廷,结果流浪沅湘间,愤而投汨罗,而楚国也很快就灭亡了,屈原一身系国家之安危。可是,屈原的一千句忠君爱国的言辞,竟然抵不上小人的一句谗言,这是多么可怕的社会现实!既然是这样,朝堂竟是小人,哪有不亡国的道理?这一句抵得上千言万语,佞臣的可恨,谗言的可畏,昏君的可恼,忠臣的可背,一股脑儿从诗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这首诗运用双关、夸张等表现方法,使全诗更具有表现力和战斗力;诗题为“离骚”,但诗中无一词涉及“离骚”,实际上为读《离骚》有感而作,取其《离骚》的忧愁怨愤之意,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可以说,短短二十个字,抵得上一篇战斗的檄文,矛头直指那些邪曲小人。同样的诗意,晚唐诗人汪遵的《三闾庙》诗云:“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可参看。
《离骚》创作背景
屈原竭忠事君,“谗人间之”,因而遭贬谪,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诗人屈原的“千丽句”终究敌不过上官、靳尚的“一谗言”,这种事情在人治的专制独裁社会屡屡发生。陆龟蒙生活的晚唐之时,政治黑暗,党争激烈,正直之士不容于朝,奸佞之徒占据要津。诗人此作,很可能也是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