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

  直弦不似曲如钩,自古圣贤多被囚。

  命有死时名不死,身无忧处道还忧。

  可怜杜宇空流血,惟愿严颜便斫头。

  结束长编犹在此,灶间婢子见人羞。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译文

  直弦不像弯曲的鱼钩,自古以来圣贤多遭囚禁。

  生命终有终结时,而名节永不消亡,自身无困厄时,仍为道义未竟而忧心。

  可叹杜鹃徒然啼血哀鸣,只愿如严颜般慷慨就义。

  未竟的抗元史著仍留此处,厨房婢女见人亦觉羞愧。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简析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是宋末元初诗人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抒发了诗人虽遭囚禁却坚守气节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精神。首联以“直弦不似曲如钩”作比,暗喻自身刚正不阿却身陷牢狱的境遇;颔联表达生命有终结之时但名节可存,即便自身无忧仍为大道国运忧虑;颈联借杜宇泣血、严颜宁死不屈的典故,彰显坚守志节、宁死不降的决心;尾联提及未完成的长编仍在,连灶间婢子见人都觉羞耻,暗含对自身使命未竟的遗憾与对气节的珍视。全诗运用比喻、用典等手法,将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情感沉郁悲壮,字里行间满是忠贞气节,体现了诗人狱中坚守信念的高尚品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作借个人牢狱遭遇,刻画亡国之痛与坚守气节的决心,通过历史典故与象征意象,展现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思与不屈精神。

  首联“直弦不似曲如钩,自古圣贤多被囚”以“直弦”喻指如己般坚守本心、不肯屈从的正直之士,“曲如钩”暗指趋炎附势、丧失操守的奸佞之徒,二者对比鲜明。“自古圣贤多被囚”一句,既回溯历史上诸多坚守道义者遭逢困厄的往事,又暗合自身因抗击元军、坚守气节而身陷牢狱的现实处境。字里行间,既有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也有对自身选择的无悔,开篇便奠定沉郁而坚毅的基调。​

  颔联“命有死时名不死,身无忧处道还忧”前句将“命”与“名”对比,表明生命终有终结之时,而忠贞的名节却可流传不朽,凸显出诗人对名节的珍视远超生命;后句写即便身体暂时无直接危难,心中仍为家国命运、道义兴衰而忧虑。这两句对仗工整,将个人的生死观与对天下的责任感紧密相联,展现出诗人在困厄中依然心系大义的情怀。​

  颈联“可怜杜宇空流血,惟愿严颜便斫头”用“杜宇空流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杜鹃本象征亡国之悲,而“空流血”更添无人理解、无人共鸣的凄凉,恰是诗人面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写照;“惟愿严颜便斫头”援引严颜宁死不降的典故,严颜被俘后“断头将军”的决绝,正是诗人此刻心境的外化,直言即便如严颜般遭杀戮,也绝不会向元军屈服,将悲怆的亡国之痛与坚定的守节之志交融,情感浓烈而深沉。​

  尾联“结束长编犹在此,灶间婢子见人羞”前句中的“长编”既是诗人未竟的著述,更是其坚守正道、记录历史的象征,即便身陷囹圄,这份信念与事业仍未放弃;后句以“灶间婢子”喻指那些在乱世中失节附敌、苟且偷生之人,他们的行为在诗人眼中,连见人都应感到羞耻。两句以自身的执着坚守与世俗的怯懦失节对比,于平实叙述中透出不屈的傲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绝境中对气节的坚守与对失节者的鄙夷。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写作手法

  对比:“直弦不似曲如钩,自古圣贤多被囚”以“直弦”与“曲如钩”作比,“直弦”喻指正直守节之人,“曲如钩”暗指奸佞小人,通过两者的对立,凸显出正直者往往遭困厄、奸邪者常得势的社会现实,暗含诗人对自身因坚守气节而被囚的愤懑。​

  用典:此诗用典自然贴切,情感真挚深厚。如“惟愿严颜便斫头”一句,化用三国严颜的典故:东汉末年,严颜任巴郡太守,被张飞俘获后,面对威胁坚决表示“我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始终坚守气节。“雪里何须问牧羝”则化用苏武牧羊的典故: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因不肯投降被扣留,流放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扬言要等公羊生小羊才放他回国,苏武手持汉节坚守十九年,忠贞不屈。诗人被俘囚于元大都,借这两个典故,将自身处境与严颜、苏武相比,表达自己即便面临死亡,也会如他们般坚守民族气节与爱国之志,无需多言便能彰显忠贞不渝的情怀。​

  象征:“可怜杜宇空流血”中,“杜宇”即杜鹃,传说杜鹃为蜀王杜宇魂魄所化,啼声哀切,至啼血方止,常被用来象征亡国之痛与深沉悲怆。诗人借杜鹃啼血的意象,抒发对南宋灭亡的痛心与不甘,将内心的亡国之悲寄托其中。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其一)》创作背景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文天祥在宋祥兴二年(1279年)十月创作的一组诗。此时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的第五年。作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在崖山海战南宋覆灭后始终拒不降元,被囚禁于兵马司土牢。面对这样的境遇,诗人内心满是对故国的忧思与坚守气节的决心,于是写下这组诗记录当下的处境与心境。这首诗就是其中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