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

归雁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归雁 》译文

  北来南往的大雁像极了我们这些人,奔波于天涯海角翅膀一定会很累吧。

  好像还伤悲于边塞的大雪连叫声听来都有些凄苦,应该也是头一次来到(南岳衡山)雁回峰,不然雁阵怎么没那么高呢!

  聚在月光照耀的孤岛上休息还得提防暗中的箭,在大风吹过的沙滩上斜飞而起只为躲避扑来的惊涛骇浪。

  现在的人不问你们随太阳运行而迁徙的原因,只知道捡拾栏杆边如翡翠般的羽毛。

  《归雁 》注释

  迢递:遥远的样子。

  缴:弓箭上的细绳。

  意:意向、心里的想法。

  《归雁》简析

  《归雁》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七言律诗,出自《全唐诗》。全诗以精巧的结构与深沉的意蕴引人入胜。首联生动勾勒出大雁迁徙时跨越千山万水的壮阔图景,以空间的延展凸显其跋涉的艰辛;颔联细腻刻画大雁对故土的眷恋深情,同时借景渲染迁徙途中的重重苦难,情与景在此交织共鸣。颈联进一步深入描绘大雁在迁徙途中面临的险恶处境,诗人以凝练笔触展现出它们敏锐的生存智慧与时刻保持的警觉姿态。尾联笔锋一转,饱含感慨地批判世人对大雁的漠视,他们往往只热衷于拾取大雁遗落的羽毛,却从未真正理解与关怀这些生命的艰辛旅程。全诗以大雁迁徙为叙事线索,巧妙融情于景,将个人际遇与情感寄托于候鸟的迁徙之中,实为诗人以雁自喻,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自身的人生感悟与精神追求,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归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描写了雁群迁徙途中的艰辛、对故乡的眷恋以及面临的危险等,借雁自喻,表达了晚唐文人漂泊无依的命运与不被理解、无人关怀的悲凉孤寂之情。

  首联“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首联开门见山,诗人将自己与奔波的大雁相类比,“北走南征”生动描绘出大雁不停迁徙的动态,也暗示着诗人自身漂泊不定的人生轨迹,大雁跨越迢迢天涯,双翅应是疲惫不堪,“翼应劳”三字表面写雁,实则暗喻自己在世间艰难生存、四处奔波的不易,人雁同命的主题就此点明,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云行未高”,颔联展开对大雁迁徙场景的刻画。大雁好似还沉浸在边塞大雪带来的悲苦之中,叫声里满是凄苦之意,“似悲”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更添哀婉。“初背岳云行未高”,它们刚刚离开南岳衡山,飞行高度尚低,展现出一种艰难启程的状态。这苦寒的环境与大雁艰难的飞行姿态,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愁苦心境。

  颈联“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颈联进一步渲染大雁所处的危机四伏的环境。夜晚在月光笼罩的岛屿上栖息,还要时刻提防暗中射来的箭矢;在狂风肆虐的沙滩边斜飞而起,只为躲避汹涌的波涛。“防暗缴”“避惊涛”生动展现出大雁生存环境的恶劣,而这也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喻,暗指社会中充满了各种难以预料的险恶,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警惕与不安。

  尾联“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尾联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深沉感慨。人们不去探寻大雁随季节迁徙的真正意义,却只知道白白地拾取大雁遗落在栏杆边如翡翠般美丽的羽毛。“时人不问”批判了世人只重表象、忽视内在精神的庸俗风气,也表达出诗人不被理解的孤独与愤懑,整首诗至此主题得到升华,借雁的遭遇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归雁》写作手法

  反衬:“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归雁振翅时须提防暗箭突袭,穿越江海时躲避惊涛骇浪,以“暗缴”的阴险、“惊涛”的汹涌,反衬归雁迁徙的艰险,恰似人世中避祸求生的挣扎,苦寒不仅是环境之寒,更是人心对危机四伏的惶惶之感。“初背岳云行未高”的迁徙场景,则是以苦寒环境衬托心境。

  起兴:以“北走南征象我曹”起兴,借归雁北飞南返的迁徙现象,引出对自身漂泊处境的感慨。这里以归雁长途跋涉、羽翼辛劳的形象为开端,既是对自然物象的描写,也暗喻诗人自己如同归雁般四处奔波、身不由己的人生轨迹。

  《归雁》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陆龟蒙早年曾入湖州、苏州刺史幕府任职,后选择归隐松江甫里。他与皮日休齐名,二人并称“皮陆”,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陆龟蒙的诗作善于借物抒情,常通过咏物题材寄托个人身世之感。其作品《归雁》以雁群迁徙为意象,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文人群体的漂泊境遇相勾连,字里行间饱含对时代沧桑的深沉感喟,于咏物之中寄寓着对人生遭际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