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门行·土不同

步出夏门行·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寒 一作: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各地的风土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此时此刻,黄河以北的地区正值寒冬。

  河中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行走。

  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

  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

  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

  我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注释

  河朔(shuò):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流澌(sī):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蘴(fēng):古同“葑”,芜菁。

  藾(lài):蒿类植物。

  蹈(dǎo):踩。

  戚戚(qī):忧愁,悲哀。

  赏析

  《土不同》一作《河朔寒》,写的是黄河以北地区冬天的严寒景况与民风特点。诗人北伐乌桓之后,回到冀州,发现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开头说严寒景况: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至于民风特点,集中于因忧贫而“勇侠轻非”。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这种不良民风触动了诗人,诗人为此叹息怨恨,最后忍不住唱出了“心常叹怨,戚戚多悲”两句,直接抒发了心中常存的哀怨和蓄积的悲伤。全诗描写了河北由于袁绍的统治导致的民生凋敝,社会秩序不安定的现状。

  创作背景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

  简析

  《步出夏门行·土不同》是一首四言古诗。此诗前两句直接点明地域的差异,河朔地区,气候异常寒冷,也隐喻了诗人所处时代的严峻形势;接着六句描写船行困难、土冻、冰坚,极写河朔地区严寒的气候;接下四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士人贫、侠义者轻视那些不义的行为,诗人心中充满了悲伤与叹怨;末两句是为感叹的语气词。整首词以环境描写为起点,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希望有志之士保持高尚品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