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译文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注释 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阻:险阻,难走。
赏析 此句描绘了逆流而上、追寻所爱的艰难过程。路途险阻且漫长,却难以阻挡主人公坚定的步伐,表达了爱情的执着与坚韧。
唐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译文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蒹葭》注释
蒹葭:植物名,即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一般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
摧折:摧残折断。
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
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贾岛《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蒹葭》赏析
蒹葭,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蒹葭”的解释:“蒹,雚之未秀者。葭,苇之未秀者。”,“雚”指“荻子”,“苇”指芦苇。“未秀”就是刚生出来的样子。如果按照字面意思,那就是指刚生长不久的芦苇和荻子。蒹葭虽然分指不同,可以涵盖芦苇属的植物大约有10种,然而在古代,蒹葭一般合用专指芦苇,即禾本科、芦苇属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古人咏叹蒹葭多表达秋日伤感之情。
杜甫志向高远,心怀远大,有着“致君尧舜”的宏远抱负,然而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困顿,遭遇战乱,流离颠簸,寄人篱下,因而杜甫的诗词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凝练隽永,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这首《蒹葭》诗词,就是杜甫看到秋日蒹葭摇曳,芦花飘摇,一幅衰败之象,同时联系自身遭遇,抑郁不得志,因而心生感慨,寓情于景,抒发积郁心情,同时自我勉励,希望不要蹉跎岁月。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秋风吹来,芦苇摇曳,不能挺立,苦被摧折,面对西风欺凌,却无能为力。首联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叙述秋天芦苇的景状。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虽然芦苇在秋天开花,雪白的芦花犹如飘雪,然而很快就会凋零,芦叶在水中上下沉浮。颔联描写芦苇虽然暂时可以开花怒放,然而下面的叶片却在水中沉浮,诗人看到芦苇,联想到自身的仕宦沉浮,不由得感慨良多。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芦苇细弱高大,奈何春天并非开花季节,春风吹沐之时,自身柔弱;夏秋丛长,奈何露水沾满枝叶,不堪受压,难以茁壮,因而西风一吹,短暂开花就被摧折。颈联同样感叹抑郁不得志。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尾联抒情,虽然芦苇在江河湖泊的花草之中,属于较晚凋零的,到了秋天才开花,然而很快凋零,因而恐怕自己同芦花一样,蹉跎岁月。
《蒹葭》诗,是杜甫看到秋天芦花,白花如雪,秋风吹来,枝干折断,叶枯花败,一派凄凉凋零之象,因而感叹自伤。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同时秋日将近,冬日来临,如同人已暮年,感叹生命如此衰残,唯恐蹉跎岁月,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状物传神,寓情于景,正如杜甫其它诗词一样,沉郁苍凉,意蕴深远,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悲凉之中,又同时自我激励,不能蹉跎岁月,因而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出自→宋史·列传·卷九十七
-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出自→史记·三十世家·魏世家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出自→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九
-
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
出自→新五代史·本纪·周本纪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