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春·无况青云有恨身
感春
无况青云有恨身,眼前花似梦中春。
浮生七十今三十,已是人间半世人。
《感春》译文
我没有什么值得称意的境遇,心中满是遗憾,志向难以实现,眼前的繁花美景看起来却像是梦中虚幻的春光一样不真实。
人生短暂,一般说活到七十岁,如今我才三十岁,却感觉自己已经经历了人世间一半的沧桑了。
《感春》简析
《感春》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七言绝句。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这首诗是他三十岁时所作。当时的他虽胸怀大志,却因家境贫寒,且没有功名在身,而感到焦灼不安。诗中“无况青云有恨身”,写出诗人无奈于自己的青云之志难以实现,满心遗憾。“眼前花似梦中春”,将眼前盛开的花朵比作梦中的春日,绚烂却虚幻,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迷茫之感。“浮生七十今三十,已是人间半世人”,以人生七十为限,感慨自己已过三十,已然度过了半生时光,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以及对自己尚未有所成就的焦虑。整首诗通过伤春感怀,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感春》赏析
“无况青云有恨身”:“无况”即没有心绪、没有兴致,开篇便奠定了一种低沉的基调。“青云”通常象征着高远的志向、仕途的顺利等,而“有恨身”则表明诗人在追求青云之路的过程中遭遇了挫折,心中充满遗憾和怅惘,一个心怀壮志却无法实现的形象跃然纸上。“眼前花似梦中春”:此句将眼前的花朵与梦中的春天相类比。眼前的花虽然美丽,但诗人却觉得如同梦中的春景一般虚幻不真实。这一方面写出了诗人因内心愁苦而对美好事物缺乏真实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的人生如同梦境般飘忽不定,美好却难以把握,进一步强化了那种迷茫和怅然若失的情绪。“浮生七十今三十”:“浮生”一词带有一种对人生短暂、虚幻的感慨。诗人意识到人生若按七十古来稀计算,自己如今已到三十岁,度过了人生将近一半的时光。这里通过具体的数字对比,让诗人对时光流逝的紧迫感更加直观,引发读者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已是人间半世人”:承接上句,再次强调自己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一半。“已是”二字加重了语气,表达出诗人对岁月匆匆的无奈和叹息。此时诗人回首往事,感慨自己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未能实现理想,不禁生出一种半生虚度的悲哀。
《感春》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无况青云有恨身”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不得志之情,“有恨身”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和遗憾,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眼前花似梦中春”一句,诗人将眼前的花景比作梦中的春天,以景衬情。美丽却虚幻的花景,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和不真实感,借景抒发了内心的惆怅和对人生的感慨。
对比:诗的后两句“浮生七十今三十,已是人间半世人”,将人生七十岁的漫长与自己年仅三十岁却已感觉度过半生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强调了诗人在三十岁时就已经经历了许多,内心有着超越年龄的沧桑感。
夸张:“已是人间半世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三十岁本是人生的青年时期,诗人却认为自己已经度过了人生的一半,夸大了自己对时光匆匆和人生易逝的感受,强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焦虑和对生命的珍视。
-
自遣·粝食粗衣随分过
唐朝杜荀鹤
-
雪·风搅长空寒骨生
唐朝杜荀鹤
-
感春·无况青云有恨身
唐朝杜荀鹤
-
秋夕·世间多少能诗客
唐朝杜荀鹤
-
蚕妇·粉色全无饥色加
唐朝杜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