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

虞美人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译文

  明知道往事如梦,靠不住。可是啊,能做场好梦的机会还是很少很少。单于吹尽了五更天的寒风。有谁能看见梅花如同泪水般飘落、在沉默中表达着无尽的哀愁。

  孩子们写信问我:您现在在哪里。烟雨蒙蒙,旧日的楼台都已变了模样。这美丽的江山啊,活生生画出了古往今来的哀愁。我和那凋落的花能去哪里、只能随着河水空空漂流。

  《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赏析

  这首词以梦醒无凭、梅花含泪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亡国之痛,结尾以落花流水喻示人生与历史的虚无,流露出深沉的沧桑之感。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好梦”指的是关于故国的梦,李后主原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作此句的注脚。词人虽明知梦境虚幻不实,可连一场关于故国的好梦都难以拥有,这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将其悲苦至极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切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极度思念与眷恋,以及因亡国而产生的深深无奈。“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因笛谱有《梅花落》曲,故而词人想象凄厉的笛声在风雨交加的长夜中不断吹奏,使得梅花如泪般飘零,而自己则默默无言地看着这一切。“谁见”实际上是词人的自问,看似写景,实则有着深刻的寄托。在宋季词人的创作习惯中,常用春象征故国,以花喻民,“单于”在此处指代蒙元统治者。所以,这两句所描绘的景象,象征着国土沦亡后百姓的悲痛,饱含着词人对国家沦陷、人民受苦的沉痛哀伤。

  “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前一句写实,宋亡后辰翁长期漂泊,孩子来信询问他的近况。后一句中,“烟雨楼台改”虽未明确指出具体改变了什么,但亡国之悲已尽在其中。与李后主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相比,刘辰翁此句更进一步,直言楼台已改,这源于他更深重的悲苦。李后主之悲是亡国(亡于异姓)之悲,而刘辰翁之悲则是亡天下之悲,其痛苦程度远超李煜。上句孩子的询问与下句楼台的改变,看似语气不连贯,实则蕴含着词人深沉的亡国之思,以小见大,从家庭层面的变故延伸至国家层面的巨变。“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上句赞叹江山如画的同时,又感慨江山承载着古往今来无尽的忧愁。“画出”一词,仿佛江山主动呈现出忧愁,增加了愁绪的深沉与厚重感,古今愁融合,凸显出岁月悠悠中沧桑变化带来的强烈悲痛。下句化用李煜《浪淘沙》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境,词人自比落花,不知将流向何处,在江山巨变中,自己如同落花般无所归依,“空”字将这种失落感、漂泊感刻画得入木三分,深刻体现出遗民在亡国之后的迷茫与无助,以及对国家和自身命运的深切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