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周宣大猎兮岐之阳
石鼓歌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石鼓歌》译文
周宣王在岐山之南举行盛大狩猎啊,刻石记载功绩闪耀辉煌。
十块石头形如鼓状啊,历经风雨字迹残缺、苔藓斑驳难辨模样。
如今有人用湿纸拓印文字,轻捶细扫后,黑白分明的拓本呈现纸上。
忽然展开满卷文字却难以辨识,仿佛惊起潜龙蛰虫,腾起云气飘荡。
字迹蜿蜒曲折,相互交错啊,原来是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创。
这篇文字遗留天地之间,精深意涵长存于世却少人知详。
秦始皇曾命人刻石记功,碣石和之罘岛上留有李斯的笔迹文章。
世人虽喜好古物共同传扬这些石刻,但若拿来与石鼓文相比,差距悬殊难比荣光。
《石鼓歌》注释
周宣 : 即周宣王。
煌煌 : 明亮辉耀貌;光彩夺目貌。
缺讹 : 减少和变动。
云云 : 周旋回转貌。
逶迤 : 曲折绵延貌。
共 : 一作“法”。
《石鼓歌》简析
《石鼓歌》是唐代韦应物创作的古诗。诗开篇写周宣王于岐阳狩猎后刻石记功,石鼓历经风雨,苔藓斑驳、字迹残缺。今人濡纸拓文,却因文字难辨“惊潜动蛰”。后点明石鼓文为宣王臣史籀所书,赞其“精意长存”。又以秦代祖龙刻石(李斯笔迹)对比,凸显石鼓在古物传承、文字价值上的独特。诗人借对石鼓的咏叹,传递对古文化遗存的珍视,体现唐代文人好古情怀,语言古朴,于叙述中融入文化思索。
《石鼓歌》赏析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此句开篇点题,追溯石鼓来历,讲述周宣王在岐山之南大规模狩猎后,刻石记载功勋,“炜煌煌”展现出刻石记功时的盛大与荣耀,传递出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与呈现。以“兮”字为标志,采用楚辞体式,增添古朴典雅的韵律感,“炜煌煌”这类叠词的运用,生动渲染出刻石表功的辉煌氛围。运用叙事性的起笔方式,为全诗奠定追溯古物历史的基调,引出后续对石鼓的描述。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聚焦石鼓外观,说明石鼓形状像鼓,数量共十枚,又描绘历经风雨侵蚀,字迹残缺、被苔藓覆盖而显得斑驳晦涩的状态,体现出石鼓历经岁月沧桑后的模样。“石如鼓形”简洁明了勾勒外形,“风雨缺讹苔藓涩”用凝练文字,将自然侵蚀、苔藓附着的细节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石鼓的古旧。是对前文“刻石表功”的延续与补充,从记功的辉煌转入石鼓现存的残损,形成今昔对比的潜在铺垫。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内容主题围绕今人拓取石鼓文字展开,叙述人们用濡湿纸张拓印文字,经过捶打、清扫,呈现出黑白分明的拓片,可拓片展开却难以辨识,仿佛惊动潜藏虫类般,文字“走云云”,生动展现石鼓文字因残损而神秘难辨的状态。“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细致描述拓文过程,“忽开满卷不可识”形成转折,“惊潜动蛰走云云”用夸张、拟物手法,赋予文字动态感,增添诗歌趣味性。通过动作描写、奇妙想象,将静态的拓文过程与文字状态写得鲜活,强化石鼓文字的独特与难识。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在辨识文字基础上,点明石鼓文字是周宣王臣子史籀所写,“喘逶迤,相纠错”形象描绘文字笔画曲折、相互交错的形态,既呼应前文文字难识,又完成对作者的溯源。以简洁的字词摹写文字样貌,“喘”“逶迤”“纠错”等词,精准勾勒笔画特点,古朴且生动。承接前文拓文、辨字内容,自然引出文字作者,让石鼓文化价值进一步明晰,是内容推进的关键环节。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强调石鼓文字这一作品留存天地间,其中蕴含的精深意趣虽在世间少有人懂(“世冥寞”),但依然长存,传达出对石鼓文化价值的推崇与对其鲜被理解的叹惋。“一书遗此天地间”简洁庄重,凸显石鼓文的珍贵与历史厚重,“精意长存”直抒对文字内涵的肯定,“世冥寞”则添一抹孤寂色彩。从具体的文字、作者,上升到对文化传承、精神留存的思考,深化诗歌主旨。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引入秦始皇(祖龙)刻石(如碣石、之罘的刻石,为李斯笔迹)进行对比,指出世人虽同样喜好古物并传承,但将二者相比,差距悬殊,突出石鼓在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独特与珍稀。“秦家祖龙”“李斯迹”简洁点出对比对象,“殊悬隔”明确表达差距,干脆有力。运用对比手法,拓展诗歌视野,从石鼓个体拓展到古刻石群体,在对比中强化石鼓的独特地位,引发读者对不同古文化遗存价值的思索。
-
石鼓歌·周宣大猎兮岐之阳
唐朝韦应物
-
夏日·已谓心苦伤
唐朝韦应物
-
秋夜·暗窗凉叶动
唐朝韦应物
-
寒食·晴明寒食好
唐朝韦应物
-
春思·野花如雪绕江城
唐朝韦应物